智慧医疗

物联网医疗“一地鸡毛”?四位拓荒者给出答案 | 博鳌·健康界峰会

健康界 2018-04-27

当整个医疗行业还在大谈“互联网+”的时候,有四位拓荒者已在“物联网医疗”上积极布局。

“美国封杀中兴,让我们感受到‘缺芯’之痛。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受制于人。所以在物联网医学的发展上,我们要走在前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白春学率先在国内提出“物联网医学”的概念,并对物联网医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清松资本创始人张松主持

4月25-28日,健康界传媒携手海南省卫生计生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联合国内外顶级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召开“2018博鳌·健康界峰会”。在熵量私享会“智连健康”分论坛上,多位医生专家、企业代表等就物联网的智能想象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沟通。

白春学:匠心物联网 名医惠众生

物联网医学是把多种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医疗行业的设备中,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医院、患者与医疗设备的有机连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白春学

那么,物联网和互联网是什么关系呢?“如果用祖孙关系类比的话,互联网应属于孙子辈,‘互联网+’是儿子辈,物联网就是爷爷辈。”白春学指出,物联网功能远远比互联网强。“互联网医学功能很少,多用作信息传输。物联网医学在传输前端先要有一个全面感知,传输之后还有一个智能处理。”

医生是医疗的核心,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如果没有一批活跃的医生,互联网医疗都是纸上谈兵,而医生短缺恰恰也是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瓶颈”。

相比而言,物联网医学包括全面感知、可靠存储、智能处理三级联动的医疗工作,从而让患者在家建立家庭病房,不用外出住院。

特别是对于慢性肺炎、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慢性病患者,经过初诊确定之后就进入了管理阶段,反复复诊耗时耗力。而通过物联网,医生与患者简短交流,再加上通过无线传输的患者资料和身体指标,就可以实现远程看病、居家治疗。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国内率先推出物联网医学“3+2”肺癌早期诊断法,患者只要用手机扫二维码,就能将病情、病历等发给呼吸科“肺结节专病门诊”医生,同时上传CT片、肿瘤标志物、肺功能信息,医生则在电脑前分析鉴别并及早发现早期肺癌,那些可疑的小结节都将处于医生的严密监测中。

在白春学的设想里,物联网医学的愿景是把水平高低不一的手工式作坊模式提升为国家的标准或者流水化的作业工程,达到同质化的大医惠众生的效果。

“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即使是名医的服务效率也会受到限制,而我们希望通过物联网的技术,来十倍、百倍、千倍地放大医生,尤其是名医的效率。”

物联网医学的未来,也不仅仅停留在睡眠以及呼吸道方面,心脏专科、糖尿病、高血压、骨科等,将来都可以应用物联网医学。

徐晶:跟踪随访变成现实

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医疗的目的不是让医生在移动平台上看病,而是要结合在线的动态病情监测和远程及时管理,为患者提供咨询指导服务,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 徐晶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徐晶表示,中国患者的健康需求已发生改变,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优质药物,更需要一个覆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所有环节的全方位疾病管理方案。

“将物联网的概念整合到医学上,联合无线传感器、信息技术和现有的动态网络设施,实现远距离的医院、患者和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最终实现对居家患者的全天候检查和诊断,对患者的跟踪随访成为可能。”

徐晶表示,物联网医学在家庭慢病管理上更是大有可为。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的管理需要监控许多并发症,比如糖网病筛查、心血管血脂情况等。借助物联网医学,患者可以一站式完成跨科室的检查。同时利用物联网的监控方法,在患者回家后仍可随时监测其生命状态。

文章来源:健康界